好山好水郝善勇
几年前善勇兄嘱咐我为他作品写篇评论,自觉文字功底浅薄,怕愧对观者,诚惶诚恐,未敢应允。近日我在山上进行我的“百扇写生”,又接他电话,说要出本画集,再次委托写篇文章,印在画集上。作为多年老友,虽心力不足,这次只好撸起袖子,欣然从命。
中国自古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与善勇兄相识多年,确也能体会到他仁智之心。一位山水画家唯有此心胸才能体味山水灵魂的内蕴与人类生命精神的相契合之处,法天体道,冥合八极。自古文士大都与山水有缘。皆将入世、出山视为必然,那时候的山水只是他们通往达官显贵的起点,当事业受挫或者心灵受伤,于是乎回归于山林,成为他们归隐精神寄托的伊甸园。很多人的山水画只是想给自己营造一个归隐的安逸场所,或者是某种逃避社会责任的宣泄归属。营丘、子昂如此,王蒙、傅山等莫不是如此。
善勇选择了一条兼有文人情怀的小写意山水之路,有志者,事竟成,善勇之于中国画的学习与创作,进步与发展,其实也就近些年的时间,我一三年从国家画院深造归来,他常常带着作品到我卧象山房进行探讨、研究,在当下喧嚣的社会,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学习,如此勤奋痴迷,实属难能可贵。
探索之道难矣。所谓艰难,是说传统小写意山水画明清以来,逐渐成一种笔墨程式,进而在许多文人业余画者笔下又渐成笔墨游戏,在此种状况下,谁都能画几笔,画不好者以“意相”二字搪塞,再不好者又能以“泼墨”或者“积墨”之法修修补补,勾勾染染,找找明暗虚实,弄点笔墨效果而已,如此难以成就画学与画业上的正果。时下中国画的过度普及以及庸俗化导致以动辄“写意”,动辄“泼墨”为说辞而招摇过市。
中国画小写意山水画之路,从传统上已被前人探索过;从当下已面临世俗化。然而,在善勇看来,这些都是山水画的出发点和着重点,舍此道无其它。他所做的就是在顺应传统规律推展下去的同时,还要拨开日益庸俗化的雾霾,不染时风,古意盎然,高雅清远,悠然物外。让中国画笔墨表现重新放射出现代性的灵光。
董其昌曾说:“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以古人为师,关键是“通古今之变”,进而以天地为师,是“究天人之际”,也是以造化检验古法,师古人,师造化,由师造化而得心源,平步安车,与时俱进。善勇聪慧,常常随我进山写生,每每有意外所得,于大自然的天籁中吸取天然营养,进而融入画作。如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所谓:修正
“既成图式”。
善勇的山水画中善于用线,祟尚于单纯,画面中一山一水的描写,几乎是“线”与墨韵的交响曲,或自由穿插,或抑扬顿挫,或干湿浓淡,或迟涩仓润,线条流畅活泼,富有韵律和节奏感。毋庸置疑,他的山水画给人以清新悦目的美的感受,无论是江湖扁舟,水村幽居,或者高山流水,无论临周东村,还是学倪云林,清一色的水墨,稍加赭黄闰染。丘壑清疏而不空、取境简远而有韵,笔法刚中有柔,墨法淡逸精微,所有的画,都笼罩着一片清气,流溢着一种气韵,脱性宜情。
宋代惟信禅师有言:“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中国画入道易,成道难,老子云:“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任何人一学就会。但是,穷其一生的能力也不可能得到一个妙字,更难窥见艺术殿堂那玄微的神光。
厚积薄发,才能举重若轻,艺术之路对于每一位探索者来说任重而道远,才情与学养的培养尤为重要。而这种“才情与学养”,绝不会在画面中等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才会发现“……”。
戊戌年孟春迟昭方于仙莲画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