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至诚 墨染人生 ——走近格尔木本土文化名人刘培军 |
至真至诚 墨染人生 ——走近格尔木本土文化名人刘培军 记者 王海防 人如其名。刘培军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山东汉子的形象,霸气、壮硕。但他的画却兼具粗犷与柔美的特质。画草原牧民,笔墨结实、线条硬朗,画南国少女,婉约羞涩、灵动轻松。 记者与刘培军认识已有十余年。这十余年里,刘培军笔精墨妙,勤奋好学,他的画作水平节节攀升。10月下旬,他的大型画作《血色青春—共和国记忆》成功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4月19日上午,中国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卢业香因病去世,享年100岁。为纪念这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写下血色青春的娘子军队伍,早在10余年前,刘培军即广为搜集娘子军的文字、图片、资料,并多次深入琼海娘子军驻地对阿婆们进行零距离采访、写生,取得了珍贵而鲜活的资料。 《血色青春———共和国记忆》自组稿、易稿、复画历时两年多,今年6月30日正式落笔完成。创作期间得到了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中国著名画家赵建成等多次观摩、指导。每五年举办一次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堪称美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作为一名画家,绘画作品能在如此高规格的美展上展出,是一种至高的荣誉。但刘培军说,他还要不断探索,继续拓宽他的绘画领域。或许,正是这种坚韧的品格成就了他,也可以说,正是他骨子里对绘画的钟情,为他铺就了一道彩虹。 格尔木情结 在格尔木,一提起刘培军,许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中山路与柴达木路上那个标志性雕塑——藏羚羊。几只藏羚羊腾空而起,寓示着这座荒漠上的城市也将一跃而起,成为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许多人从这个雕塑知道了刘培军其人。但鲜有人知他还是国内知名画家,而且是从格尔木本土成长起来的画家。 “我的父亲是军官,母亲在银行工作,十几岁时我便随着父母到了格尔木读中学。文革后恢复了高考,当时父母都希望我能考上大学,可我似乎只对画画感兴趣。”刘培军说,他自幼喜欢绘画。儿时,当别的孩子都在玩弹弓、溜铁环时,他却在一旁用树枝在地上画画,上小学时,他在硬壳纸、烟盒上画雷锋、画天安门、画城墙,在亲戚朋友的眼里,当时的他很不“成器”,不好好读书,净玩这些“旁门左道”。 他能走上绘画之路,要感谢他开明的父母。“看着我自己制作画夹,每天拜师学艺,那股子痴迷的劲头感染了父母。”刘培军至今记得,一次无意中偷听到父母的谈话,母亲说,“咱家历来没有搞艺术的,培军这么执著,兴许咱家里,就培军能出来!”这句话,给了刘培军莫大的动力。 在格尔木读中学期间,刘培军从未间断过对绘画的热爱和基础训练,虽然当时的条件较差,但他像疯了一样找老师拜师学艺,背着画夹去牧区写生,画藏族、哈萨克族人物形象,痴迷练习,甚至有时风餐露宿。而之后的军人生涯,又使他练就了一身铁骨,在艺术方面他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倾向。从军期间,他也从末间断过绘画。在1982年考上西安美院前,他的写生绘画练习作品竟达3000多幅。 放弃后的涅磐重生 艺术的生命之火一旦被点燃,便一发不可收拾。刘培军是一个大胆的人,也是一个永远不甘于现状的人,更是一个令亲戚朋友匪夷所思的人。他无数次主动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和生活,只为毕生惟一不肯放弃的事业——绘画。 在他从军期间,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在即将转为军官时,于1982年考上西安美院,向梦中的艺术殿堂迈进。 1982年,刘培军如愿考上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名师刘文西教授。经历过这种严格系统的正规学院式造型训练,刘培军的基本功扎实、笔墨表现精到。或许跟他的性格和生活经历有关,他的画粗犷豪放、大气磅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青海省文化厅工作,稳定的工作,优厚的待遇让身边人羡慕,但安逸的环境也容易让人产生惰性,失去创作激情对于他来说将是致命的,他的心中始终有一团火焰在燃烧。最终,他放弃了这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到海南寻梦。 椰风海韵的小岛上,碧蓝的大海和浪漫的椰林给刘培军带来了无限创作的灵感,优秀作品迭出,《儋州渔女》、《南国少女》等画作远赴日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参展。1993年,刘培军创作的国画作品《月夜归征图》入选并荣获“92国际水墨大赛”优秀奖。 此时,他再次放弃海南琼台师范教师的工作,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海南省琼台画院”,并当选院长。可以说,他在海南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然而,刘培军的根似乎注定要在青海,要在格尔木,他的生命注定与格尔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青海的成长经历让他对这里念念不忘。1987年他又重返青海,深入藏区腹地,创作了大量藏族人物写生。 1996年的一次车祸更是让他的命运发生转折,他回到青海疗伤,但他依然坚持创作。机缘巧合,他在青海找到了不少“发展的机会”,他利用扎实的绘画功底,加上出众的创意构思做雕塑,“高原精灵”、“奥运五环”、“长江·黄河”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大型雕塑,屹立在西北高原之上。与此同时,他创办了传媒公司,绘画事业和经商风生水起。 2011年,刘培军考入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调研班深造,得到了刘大为、任惠中、陈嵘等名师的指点,他在绘画方面极具天赋,名师稍加指点,他便心领神会。早期,他的作品偏重“大感觉、大色块”,经过学习,他将中国画的造型与笔墨和西洋的塑型方法糅和在一起,他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或人文主义的思想,他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感染力极强。加之在海南的生活经历,他又把西北的粗犷豪迈与海南的温婉柔美结合在一起,使他的绘画作品更富生命力。 攀登 永无止境 与刘培军品茶、聊画、谈人生,你会发现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感染人,是因为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他酷爱描绘老人,他说,“老人是一本快翻到末页的书,秘密已不太多,写在眼神里,刻在皱纹里,我喜欢描绘这种沧桑,很合我们长安画派凝重、浑厚的味道。” 的确如此。他曾获得海南省首届艺术节金奖的作品《鸭过无声》就刻画了黎族村寨留守儿童及老人的真实生活,老人淳朴善良而又孤独无奈的神情,让人观之久久难以忘怀;在《抗日英雄王三德》里,老人装束普通,指夹纸烟,虽满脸皱纹,但坚毅的神情如钢铁般硬气,老战士的风骨依然凛凛生威,让人忍不住想坐在他身旁,听他讲那过去的故事;《烟大爷》中的老人,手拿烟斗,满脸墨气,双唇紧闭,既像在思考问题,又像在追忆往昔…… 但刘培军对生活的感悟绝不仅止于此,他的感情细腻之处在他的部分画作中也有体现。在《阿琼的画》中,海南女子时尚、妩媚,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少女明亮的眼睛、秀美的脸庞和娇媚的神态栩栩如生。 如今,刘培军的广告艺术公司可以说办得红红火火。但他没有商人身上的世俗。每天不论忙到多晚,他都会坚持在自己的画室里作画。记者去采访时,他的画室里,还摆着四幅大型人物写生,这是他近期要完成的作品。 他不仅是刘大为工作室专业画家,还是海南省琼台画院的院长,最近,又当选格尔木美协主席,身兼数职,让他几乎变成了“空中飞人”。但他说自己不累,只要是与绘画事业有关的事儿,他都愿意去做。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培军的老师刘大为在他深造学习一年多时曾有专门的评语:“培军受过严格的基础训练,有较强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基础。通过学习,他的创作和写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传统笔墨上又有了自己风格性的探索,有冲击力和高度。”助理导师陈嵘也有很高的评价:“培军的画既具备了较强的造型能力,又掌握了传统水墨技法,应对不同的创作题材,他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或强调用笔即兴涂抹老辣奇倔;或追求水晕墨趣随意渗化平淡雅逸。尤其是他的水墨写生追求粗犷豪放、朴拙狂野的风格,用笔泼辣苍茫,雄浑厚重,纵横驰骋,枯湿浓淡交错披离。彰显个性,尽抒豪情。”两位大家的评语,可谓是对刘培军艺术人生最贴切、最真实的写照。 刘培军用心作画,用心做事,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打动人心的生命故事,期待着刘培军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刘培军简介: 刘培军,字壮墨,原籍山东, 1988年调海南工作,现居北京。1982年7月考入并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刘文西教授。2011年考入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高研班,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专业画家,海南省琼台画院院长。 2011年作品《出征图》获全球华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书画展优秀奖。 2012年作品《藏女》《风中舞蹈》入选法国巴黎卢浮宫“中国水墨百年”邀请展并受邀赴法国参加开幕式。 2012年《枇杷女》参加香港“巴黎归来——2012中国当代画家联展”。 2012年《少女》参加日本东京国际书画大奖展并获国际书画艺术奖,并受邀赴日本参加开幕式。作品《消夏图》被日本东京国际书画大奖展组委会收藏。 2012年作品《赛马会上》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瀚墨新象》2012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2年作品《鸭过无声》入选首届海南艺术节全省优秀美术作品展并获一等奖。 2014年作品《血色青春——共和国记忆》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出版作品有《刘培军艺术作品选》、《刘培军雕塑作品选》、《刘培军湖南写生选集》、《中国画名家作品集——刘培军水墨人物》。多幅作品入编《感悟生活——刘大为工作室画家作品集》、《人民艺术——刘培军作品选登》、《中国美术家——刘培军中国画》、《山东人——刘培军探索艺术之魂》、《水墨丹青六大家》、《新海岸》、《钱经》、《海风》、《艺术名家》、《书画撷英》等刊物。
|
版权所有:国粹艺术网 ,是一家全国汇集传统文化艺术类信息的专业网站, 除此之外,还提供电视台录制、新闻报道、文艺评论、视频拍摄、展览发布、演出资讯、艺术品在线交易等内容,通过不断的发展,国粹艺术网已成为业内瞩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