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实 的 突 破
——读刘培军水墨写实人物画
贾德江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主编 著名美术评论家
近期几次,我读到了刘培军的水墨人物画作品。无论是他的人物写生,还是主题性绘画创作,抑或是风惰小品,大多是他这两三年的作品,表现出他在近乎原生态的现实生活中攫取有动于衷乃至感人至深形象的造型能力,可见他勤奋、踏实,向上的学风和非同一般的才情。这里没有矫揉做作的故弄玄虚,也没有身在庐山不知真面目的困惑,却有着真切的感动和深入的思索,有着对生活本源的把握和对艺术真谛的追求。画中人物个性鲜明,结构坚实,用笔粗犷有力,笔墨的效果异常丰富,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对象内心的开掘,进而表现出对美的向慕和对笔墨个性的渴求,使人物的具体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统一起来。显然,他的视野聚焦于人物的本体,特别是取材与主题、造型与笔墨,可是绝对不忽视艺术与人生本质的联系,不忘记思考中西美术与古今人物画的异同。他把传统的水墨技巧与写实的人物造型结合起来,并融进西画的营养,从而在某些方面把写实水墨画向前推进了一步。
源于西方的写实手段进行中国式的改造与升华,在刘培军看来,写实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西方写实主义的引进,无疑打破了空泛概念的传统水墨程式对生活的扭曲和束缚。基于此,他的水墨写实人物画,无论是疏体还是密体,都力求实现自己的认识,都注意把握形体结构的大局,关键处严以定位'非关键处适当放松.有夸张、有省略、有粗放、有精微,试图以写实参酌写意,以形似求其神韵,做到寓丰富于洗练,寓复杂于整一,雄浑大气'有效地突出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
刘培军十分重视笔墨语言的锤炼,丝毫不忽视中国画笔墨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并且有相当强的笔墨功夫。他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接受过四年的¨学院派″的系统教育,尤其是得到¨严造型、重生活″的刘文西教授的耳提面命,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回顾已有经验再面对描绘对象及新的感悟,刘培军摆脱了″笔墨中心论″的误导,以造型带动笔墨的新变,努力在笔墨与造型之间深化造型意识,力矫新旧文人画重笔轻象、重神轻形的弊端。为了达到笔墨与造型的兼容,他坚持写生,进一步发挥素描中关于结构、体积、透视的知识技能,同时也明确地看到了在水墨写实人物画中运用笔墨的三个层次:
一是笔墨要为造型服务、而不是以笔墨拘限造型。只有摆脱对用笔的″要协″与线形规范之后,作为语言的笔墨才有发展的可能。
二是中国画的造型要符合笔墨的表现规律'不符合的西式造型应于舍弃。即使符合的西画造型和方法已被吸收,也要加入到中国绘画体系的文脉之中而存在。
三是需要根据描绘对象的丰富和感悟的新颖,相应地发展前人所无的笔墨,使″笔墨当随时代⒈同样应饶于真惰远思而耐人寻味。
刘培军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从而把握了结构紧、用笔松的要领,在探素新世界中卖现了造垫感与书茑昧的统一,在控制中有潇洒,在飞动中有严谨。纯就笔墨而论,他不仅继承了北派强调造型结构重西方写实的传统,也继承了南派重文人画传统,取之于花鸟画勾勒点虱相结合的方法,而且发展了南线北皴为一的且勾且皴且擦的拖泥带水法。
刘培军的水墨写实人物画,早已形成了颇有艺术魅力的个人风格。但他深知风格是艺术家的生命状态,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手法。绘画风格的变化'最初的悟性往往来自于鲜活的生活的直接启示并由此而产生联想`生活不但给予创作的灵感、思想和素材,同时也是推动绘画语言探索的动力,生活的激情会促使艺术表现的升华,并最终导致个人风格的形成。由此,他总是在不停地深化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丰富加强自己的感受`并凭着自己基础厚、画路宽,而把探索置于一个开阔的天地。
从读书时的黄土高坡,到工作过的青藏高原,再到海南的亚热带风光,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他的绘画风格在写生和师造化的过程中形成多种面貌,同时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施展才情的空间。虽然刘培军的艺术探索,已自辟蹊径,成绩斐然,不仅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美展中荣获奖项,还有多幅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但他仍在不息进取,始终保持着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执著的探求精神,矢志不渝地进行艺术追求。他深知自己年富力强,艺无止境,决意扬长避短,敦人品、扩学养、多实践、敏思考,不断变法,更上层楼。全面评价其风格成就,自当有待来日。
癸巳初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