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军 探求艺术之魂
刘培军,字壮墨,原籍山东济宁,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2011年考入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高研班。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专业画家,海南省琼台画院理事长、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师生联谊会副秘书长。
恢弘大气,浑厚天成。刘培军的画贴近现实,切入生活,直接解读生命本体,体现了对社会大众的人文关怀。他运笔老练,用墨粗犷,风格朴实自然。山东、甘肃、青海、海南,他的脚印遍布大江南北,对生活细致入微地体察,其作品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画中人物的一颦一笑反映了不同的人在现实生活下或淡定或滋养的心灵。几十年的绘画生涯,他在精神的炼狱中不断提炼升华,作品震撼人心,触动真实生活,探及灵魂深处,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动。
刘培军出生在圣人故里山东济宁,从小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性格正直豪爽。
中学时期跟随在空军部队工作的父亲辗转于西北甘肃酒泉、青海格尔木,后又自身参军。多年的从军生涯,不仅练就了一身铁骨,还让他的思维更加严谨,在艺术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倾向。刘培军接受正规的学院派教育,师从刘文西教授,具有深厚的绘画基础和功底,多年的积累和不断的创新,他的用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刘培军又兼有雕塑的经验,在造型方面更胜一筹,在传统的基础上另辟新径,独成一体。
俗话说:画鬼魅易,画人难。人物画作为最有表现力的类别,最难把握也最难表现,它不止需要过硬的绘画水平,更多是如何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并给人以启示,文化的传播是艺术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从大学读书时的黄土高坡,到工作过的青藏高原,再到海南的亚热带风光,不同的文化氛围,大跨度的生活环境,使刘培军的绘画风格在写生和外师造化的过程中形成多种风貌,同时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施展才情的空间。
刘培军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美展参展并获大奖,参展作品70余件,发表作品及论文50余篇。其中《尖峰秀色》、《儋州渔女》、《南国少女》,代表海南省政府科技文化成果赴日本神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参加展出。1993年国画作品《月夜归征图》荣获由1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92国际水墨大赛”优秀奖;2011年作品《出征图》获全球华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书画展优秀奖;2012年《藏女》、《风中舞蹈》入选法国巴黎卢浮宫“中国水墨百年”邀请展并受邀赴法国参加开幕式;2012年《赛马会上》、《少女》参加香港“巴黎归来-2012中国当代画家联展”。 2012年作品《鸭过无声》人选首届海南艺术节全省优秀美术作品展并获一等奖。作品多幅被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个人和机构收藏。出版作品有《刘培军艺术作品选》、《刘培军雕塑作品选》、《刘培军湖南写生选集》、《感悟生活》刘大为工作室画家作品集、《中国画名家作品集—刘培军水墨人物》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刘培军的画浓淡干湿墨色渲染参差有序,勾、勒、皴、擦徐疾自成章法,造型方式提、按、顿、挫应物象形,画面的量感、力度感和空间感极强。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刘培军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军界、教育界、商界、艺术界都有不错的成绩,而他却能在不同的位置给自己定位,在多次踏向辉煌的时候毅然选择了放弃。
如今,在位于北京通州的世界精英联盟国际书画院内,身为执行院长的刘培军先生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记者:刘院长,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画画的?
刘培军:小时候就开始画了,那时对画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小时候条件差,拿烟盒、硬纸壳、包装纸画画,画雷锋,天安门,无所不涂,无处不画。对人物和物体的造型有一种特殊的敏感。那时很多人不理解,都认为小孩子应该好好学习,画画就是不务正业。还好,父母的都是比较开明的,没有反对,所以能坚持下去。
记者:您后来参军,绘画是不是就搁置了?
刘培军:没有,我在17岁时在部队就已经发表作品了。当时是在格尔木当兵的时候,版画《车过万重山》发表在《人民军队报》上。那是偏远的边疆地区,接触的人也少,尤其是画画的人就更少了。有一次,我穿着军装外出勤务中,在马路上看见一个年轻人,戴着四川美术学院的校徽,我激动地跑过去,几乎将他抱住!太羡慕美术学院的学生了,当时真是把他吓住了,我把他带回家,盛情款待,向他讨教了很多的问题,诸如怎么画画、怎么考美院等。还有一次,那种感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从老师家让老师点评完写生作业骑车回家路上,已经是晚上十二点多,雪下了一地,也没有路灯,全靠雪反光的一点亮度,一切都很死寂,我背着画夹,骑着自行车,只听到自行车轱辘轧在雪地上吱嘎吱嘎的声音,一不小心摔倒了,画散落一地。我在黑夜雪地里,一张张的把画捡起·····……画面很美,因为喜欢,无怨无悔!
艺术是有生命的,一旦点燃,便像火般一发不可收拾。成功,是因为对梦想的执着从未间断过。一次次的毅然放弃却让艺术涅槃重生——
记者:您当兵的时候已经有了不小的成就,后来为什么选择了放弃呢?
刘培军:当时我在部队上条件、前程是很好的,而且马上就要转为军官了,不过在部队不能考地方美术学院,实现不了我的艺术梦想,就毅然在81年底选择退伍。为打好基础,我只身一人去西藏画画,画了大量的人物写生。1982年恰逢西安美术学院招生,在青海招生的名额只有一到两个。我全力应考,我想,能考上我就上,考不上我就去当人体模特。反正一定要考上美术学院!那个时候特别有韧劲,一股的精气神。后来,顺利通过考试,进入西安美术学院。
刘培军在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文化厅工作,稳定的工作、优厚的待遇并没有局限他的脚步,两年之后,他一腔热血奔向海南,继续寻梦。
记者:您到海南后,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刘培军:调到海南的工作是在琼台师范任教,当时海南刚建大特区,条件比较艰苦,但我喜欢海南的空气、阳光,亚热带风光。婀娜多姿的椰树和碧蓝的大海给我带来了无限创作的灵感,我带了很多届学生,也画了不少的创作。
教育事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刘培军也非常热爱这个工作,纵是没有桃李满天下的功绩,也是“润物细无声”的将思想与理念传达给无数的莘莘学子。因为有一个梦想,87年他又重返青海,深入藏区腹地,深入生活,画了大量的藏族人物写生。并做雕塑,创办传媒公司, 2011年顺利考入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高研班。
火是烟的生命终结者,燃出的光芒却让艺术诞生。刘培军的声音不大,却如他的画一般厚重,深沉。透过缭绕的烟雾,模糊的望见十米开外挂着一幅水墨画。刘培军定神看了几秒钟,断定这是袁江的画,而且是仿品。我们走进细看,果真不假。惊奇之余,他道出了不少关于袁江作品的画风和有关界尺画的理论。深厚的理论基础,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出色不只是表现在对个人绘画的高度要求,还有对古今名画知识的宽泛了解和鉴赏。
业内人士对他的画有诸多评价——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对于自己的这位得意弟子印象颇深:“刘培军是从西安美术学院本科毕业的学生,受过严格的基础训练,有较强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基础。通过班级一年多的学习,创作和写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传统笔墨上又有了自己风格性探索,有冲击力和高度。”
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助理导师陈嵘说:“刘培军接受过学院派严格训练,这使他既具备了较强的造型能力,又掌握了传统水墨技法,应对不同的创作题材,他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尤其是他的水墨写生追求粗犷豪放,朴拙狂野的风格,用笔泼辣苍茫,雄浑厚重,纵横驰骋,枯湿浓淡交错披离。彰显个性,尽抒豪情。”
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美术家》杂志执行主编尚辉看过他的画后说:“刘培军的人物画作品很有力量。”
记者:您会让自己的绘画成为一种符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吗?
刘培军:符号化,分为被动和主动,如果符号变成一种模式,不能创新,那就等于画地为牢,成为程式化的痕迹、单一的表现方法。而主动的符号化,他会把一些内在的东西穿插融合,在体裁和形式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表现手法和风格。
记者:您对绘画有什么样的感受,对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想法?
刘培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她的传承和创新是当今每位艺术家一生担当的使命,我当更进一步努力,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做一个能留下痕迹、有所作为的画家。
担负着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深感作为一个真正艺术家任重而道远。刘培军用艺术诠释自然和生命,不断的推陈出新,用画笔寻找艺术的灵魂和生命的真谛。
刘媛
《山东人》杂志社记者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