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刘淑清(青)中国黄河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工作室导师,中国西部书画院特聘画家,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准)会员,曾任清华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助教, 详细
作品
刘淑清作品
刘淑清作品
刘淑清作品
刘淑清作品
刘淑清作品
刘淑清作品
艺术家评论
雅逸灵妙 清新 自然
 
—— 刘淑青水墨山水述评 张本平
甲午冬月,品读了刘淑青的水墨山水画作品系列,令我耳目一新。之所以我认为她的作品具有新意,因为她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笔情墨趣与西洋绘画的点线面和结构意识相互融合,画出了具有新质的山水画“图腾”。其实,一个画家一辈子的终极目标就是走出自己的路子,具有自己的独特语言和面貌形式,从而与他人拉开距离,便是最大的成功。刘淑青如此年轻就有这样的认识和实践,我认为十分不易,难能可贵。
刘淑青原籍山东人,是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很有作为的青年画家。她师承当代著名画家罗金保,同时得到霍春阳、施云翔、高卉民多位等名家教授的亲自点拔。现为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清华美术学院高研班助教教师,中国徐悲鸿画院院士、北京大唐国际拍卖行有限责任公司签约画家。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从中国古代经典与当代名家的创作中获得许多启发,从技巧到观念,她虚心地学习。可贵的是她不拘泥于追随某家某派,不为传统的或当今流行的表现模式所束缚,而是取她认为能服务于自己探索方向的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从她的创作看,她一直注重把握师造化、师古人和师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她在焦墨麻点、水墨点赭、写意重彩和水墨白描中徜徉,不随风,不跟浪,忠实于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切感怀,由此形成她大气而磅礴、严谨而自由、清纯而灵动的画风。
纵观刘淑青的水墨山水画系列作品,笔者可以感受到,她的作品直接受到大自然环境、人文精神、齐鲁文化的陶冶,其作品中蕴含了一种平和、朴素和自然之美。她的作品立足于表达意境和心情,强调画面中的节奏感,在保证画面的大结构避免简单和重复的同时,强化直接抒写的整体主动性。她营造的画面,用跃动的点线与大色块的结合,构成画面的丰富流动感觉。《中华魂》《壶口飞瀑》《瑞雪兆丰年》《江南水乡》《霜叶红于二月花》《源渊流长》等代表性作品,表达了她对山水浓郁的情怀。她的水墨山水系列中国画作品,紧紧抓住扣人心弦的“自然”主题,深入发掘,线条与色块溶入墨色的结构之中,情景交融,表达了她发自心中的深深感情。在这里,她将墨线、浓淡变化的墨点与墨色巧妙结合,凸显了她的艺术表现特色,在多变、浓郁、清新的色彩构成的画面中,透着她浓浓之情和对艺术的执着以及淳朴人生状态的精神追求。刘淑青水墨山水画《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深远”视角构图,画面隽丽清秀。其构图吸收了宋元画的高远之境,描绘了挺秀的山峦、弥漫的烟雾,云光翠影、意境清新。设色上,石绿、胭脂、大红及赭石依山势突兀及光照强弱而深浅有别;远景则以淡红晕染,表现出画家心目中理想山水的秀逸旷达。画面中,古树丛生,自高山激冲而下的瀑布似银河下泻,浮桥横卧于湍急的溪水之上,涧流细若琴弦,似在弹拨万古之音,正所谓“绿水无弦万古琴”。画中岩石多方折组合。在整体山石形态中,画家以方折笔线勾皴出岩石的骨感,又以或侧锋、或小斧劈皴的笔法显示出崖壁结构。高远云霞缥缈处,有山巅、沟壑、高松等等。画中远山有夏圭、马远遗意,近坡、树木得李成、董源之法,笔力遒劲,古趣盎然;她的另一幅山水作品《瑞雪兆丰年》,选取“高远”视角构图。雪景画面中,崖石突兀、巍峨耸峙,山势多用中锋勾勒,峻峭细劲,浑厚洒脱。山峦、岩石层层积叠,造成群峰奔腾、扶摇而上的动感,更添旷远雪白之妙。此作中,墨线灵动流转,用笔纵逸爽利,情感饱满充溢。渐高渐远处,白云如玉带缥缈缠绕。山脚下,掩映的屋舍与冰雪的树木反衬出静蔼、祥瑞与安逸,使山水或动或静,相得益彰。她于此作中运用了巧妙的留白手法,令画面充溢着气势贯通的空灵之感;刘淑青注重师法古人。她在夯实传统山水画技法的基础之上,创造了大量的以“黄河”为题的大作。她的代表作《壶口飞瀑》足可见其功力。此作壶口处急水翻浪、气势逼人。她运用先人的解索皴及渴墨点苔,营造出大气磅礴、浪涛滚滚的黄河气象。此作确实得其神韵和气势。山茫茫,意潺潺,江山似画,如在眼前。从刘淑青作品中那巍峨的高山、苍茂的树木、涛涛的黄河水间,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磅礴中不乏俊秀、壮阔中蕴含劲健的清新明快的画风;从她那工致严整的笔法、浓烈沉稳的设色、宏伟旷达的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扎实的笔墨功力,以及对绘画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所以她是一位在自己艺术作品中卓越地保持理性与激情平衡的画家,其作品是将激情经过理性的锤炼与打磨之后转化的艺术产物,充溢着浓郁的诗情和创造性,以经营妥善、笔法苍劲、墨色灵动的创作技巧,彰显出“天人合一”的自然之趣。因此,其作品先后被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的报导,并有大量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
刘淑青的水墨山水画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与现实的山水拉开距离,告别写实观念影响下的现场感,不求形貌之似,不求点画之工,而求气韵的生动、感觉的鲜明,生机活力的勃发,内心自由的披露。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不怕别人指责“依稀古人”,不刻意制造自己的笔墨图式,而是以精神超越的心态,在古人心灵外化的山水中穿行、探求、汲取。
明代徐沁曰:“能以笔墨之灵,开拓胸次,而与造物争夺者,莫如山水。当烟雨灭没,泉石幽深,虽所遇而发之,悠然会心,俱成天趣,非若体貌他物者,殚心毕智,以求形似,规规乎游方之内也。”虽不能说刘淑青的水墨山水已经成熟,但作品表明,她对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上述妙理,已经了然于心了。
笔墨当随时代。不论是“回归”或是“引进”,都要扎根于生活的源泉,培植于中华本土,使“从心所欲不逾矩”,酌奇不失其真,万变不离其宗。要笔参万象,墨蕴情愫,再塑自我。应该说,刘淑青的水墨山水画唱响了她对祖国山水魂牵梦绕的优美乐章。
刘淑青的艺术创造还在前进的过程中,凭着她的敏锐直觉和理性思考及创新精神,还有她的勤奋和悟性,笔者坚信,今后展现在我们面前将会是一个形象更加丰满、思想更有深度的艺术家刘淑青。
(作者张本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作家、评论家)
友情链接: 翟纯水官方网站 廉奉公官方网站 董叔我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