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明,1963年出生,辽宁营口人。198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2014年成为田黎明工作室助教.现在沈阳书画院创研部主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辽宁美术创作院副院长、沈阳书画院创研部主任,沈阳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多幅作品在国家级重点美术刊物上发表。   1990年开始致力于王旋律人物画创作。作品《黎明的山花》获九·一八全国美展奖金;《长城勇士》获全国美展铜奖;《恋》人选国第八也美展;《沂蒙曙光》获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扫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优秀奖作品;《深秋时节》入选全国第二届花鸟大展获佳奖;《血肉长城》入选关东画展;《鱼水情深》入选心系汶川全国美术作品特展;《神通兄弟》参加国中艺术研究院《为农民工造像》邀请展;《秋天的歌》入选建军七十五周年全军美展。   2006年受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邀请,创作党中央主体画《长征组画系列——过草地、血溅湘江、飞夺泸定桥》,三幅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2006年,被沈阳市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家。   2010年,加入田黎明工作室作为访问学者创作学习至今。 联系方式:13898878686 详细
作品
李明作品
李明作品
李明作品
李明作品
李明作品
李明作品
艺术家评论
评论文章
穿越历史转折的沼泽地——谈李明大型中国革命历史画
  大型历史画的创作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标题画创作,要求很高,创作难度极大,画家在具备了高超的技巧和驾驭画面的综合能力之外,还要负有历史的责任感和艺术家的良知。艺术家的历史观及对所要表现的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是先于创作方法和技巧的。艺术家在创作中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回顾,将之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去表现,还原和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满足观者对作品主观的审美要求以及对历史真实所诱生出的兴趣,是创作的基点。对于业已发生的历史事件,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今人的思辨去面对逝去的岁月,不是泛泛地标以时代的艺术创新所能替代的。历史画的创作一言以蔽之,首要的是主题的挖掘和确立。
  关东画派新生代画家李明近日完成的大型中国历史画《长征组画——过草地》(长10米,高2米),可以说是对上述观点的有力回应。同时,他的创作也为新世纪中国画在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方面的突破,提供了一个可资参阅的文本。
  《长征组画》是经由文化部批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办公室和财政部、归国华侨联谊会等部门承办的大型主题性绘画创作工程。李明应邀承担了《过草地》的创作任务。诚然,这是一次命题创作,但是他能接受并完成这次创作却不是一个偶然。李明的中国画创作素来以人物画著称,尤擅于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经验丰富,成果颇丰,曾创作出了《黎明的山花》(合作)《沂蒙曙光》《血肉长城》等多件力作,受到了业内的好评,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始终是关东画派的艺术传统和学术主张,李明作为关东画派新生代的画家深受其影响和熏陶。时下,虽然艺术思潮多元发展,艺术样式瞬息万变,但是李明却能固守现实主义的精神家园,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艺术上也具有自己的面貌。他的创作在追求真善美的审美理想之上,从来没有脱离现实主义的“母体”,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表现出一种坚韧的自觉性。因而,他饱有创作现实主义中国历史画的先天养分。
  长征是一部中国现代革命史诗,长征扭转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创造了历史。长征中红军在险恶的战争环境中,置之死地而后生,为捍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谋求人民的生存和幸福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在生死关头挑战人类的生存极限所表现出的崇高精神和顽强意志,将永远为后人铭记。可以说《长征组画——过草地》的题材决定了其艺术表现的形式和方法,要真实地再现历史的史实,除却现实主义的方法,还有其他更恰如其分的表现吗?
  艺术创作是与时代和艺术家对时代的理解密切相关的,画家的感受能力在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在作品中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这是李明思考的问题。他知道过草地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的最艰难的阶段,大量的减员和伤病困扰,粮食匮乏,红军指战员的身体消耗已临界极限,又得不到食物的补充,在空旷的大草地上,到处都是隐藏着的沼泽地,每迈出一步都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完成这样的跋涉是难以想象的。而在上个世纪30年代,我们的红军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这无疑是最能体现时代特质和民族精神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样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穿越,是应该为子孙后代永记的。那么,我们的艺术对这段历史的再现,也就不能有丝毫的淡化或怠慢。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真实地再现历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文化部组成考察团,李明等画家历时一个月,走访了当年的老红军和有关党史专家,亲历长征路,对长征沿途的地貌特征和人文状态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收集了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感性的认识也得以提高和升华。经历了这个过程,他体会到“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只有如实地、真切地、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作品才能具有生机和活力,才能具有时代的气息和历史的高度。
  李明对于《过草地》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这源于他对红军长征历史的崇敬和感动。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体现出的人定胜天的豪情壮志,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心灵。他生发出了创作的灵感和冲动,他要表现这段历史的真实,他要赋予人物崇高的艺术美感,他要使作品具有《荷马史诗》一样的艺术生命力,他要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通过绘画作品永远为人传颂。
  李明对每一个所要表现的对象都进行了细致的设计,勾画了许多小草图。其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中央文献室的专家和学者两次来沈阳审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还请在历史画创作上有成熟经验的许勇教授和赵华胜先生等老艺术家指导点拨。同时,他翻阅了大量国内表现红军长征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又借鉴了欧洲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方法,尤其侧重于对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经典作品的研究。从中他得到了很大的裨益。他对历史画的创作在思想、观念、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认识。他前后三易其稿,对构图、人物和背景都做了很大的调整。他的创作融入了西方绘画构图、形象塑造、心理表达以及现代构成的理念,兼收并蓄糅入自己的创作中,诠释了“历史题材的艺术是属于当代的”这一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箴言,进而对中国画的既有传统和形式,给予具有时代意义的补充,探索在“尽精微、致广大”的层面上,与西方现实主义作品的对话,这种努力是有着积极的创见性的。李明在创作中知难而进,没有以中西在绘画语言和观念上的独立性为借口,回避对人物的深入刻画,他在中国画的程式之上,融会了西画对人物面部形象的体面表现。虽然,这种引入还远达不到西画的那种直接程度,但肖像画体面结构方法的采用,确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突出,遵循了“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的创作指导思想,真实地描绘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有力地塑造了过草地时红军指战员的伟岸形象,建构了具有叙事诗一般逼真的画面。
  西方诸多经典的历史画除了注重对历史人物的尽精入微的刻画外,也重视对画面背景的表现,这是不容忽视的方面。李明在创作中留意到了这一细节。西画在背景的描绘上以符合人类视觉感官的透视学原理为基础进行表现,而中国画则不然,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大美意境,这就抛开了本真的成像原理,抽象为艺术化的语境言表。两种不同的观念为营造同一主题要集中地在一个完整的画面中得到统一,就需要作者大胆地以服务主题为目的进行选择。为了突出“过草地”的主题,他选择了对背景——草地自然环境的深度描写,构造了符合历史真实的环境场景。在艺术处理上,他吸纳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水墨交融,墨色洇晕。在草地的中间部分,以大面积留白和擦笔晕染的方法,表现了湿地的地貌,同时也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使空间得以延伸。开阔的空间对于人物的贯穿和人物动态的体现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在创作中,李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花了很大的工夫和心血。他将人物进行了分组,这种分组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画面人物远中近的空间构成,即人物的纵向组合;二是画面近景人物穿插错落的布局,即人物的横向组合。根据画面构图的需要,他对人物的刻画进行了主次和虚实划分。前面的人物以抬担架的红军战士为中心,着重刻画了四个人物形象,最前面的一位红军老战士一手置于体前紧握绕过双肩的绳子,另一只手向后用力地拽着绳子,侧着身子努力地向前拉担架,他面部瘦削,颧骨突出,额头布着深深的皱纹,如同刀刻一般,一眼就能看得出这是一位饱经战火洗礼具有坚强意志的老红军;抬着担架前端扶手的两位红军战士,一位战士左臂受伤打着夹板用绷带吊起,右手握着担架扶手;另一位战士身体向担架外侧倾斜,奋力地向前,由于道路不平,他极力地保持着身体的平衡,虽处恶劣的环境,面部依然流露出坚毅的表情,这是一位正值壮年的红军战士;后面抬担架和两侧扶担架的人物,各具不同的姿态。画面左下角表现了一位战士陷入泥潭,刚刚爬起,两位战友忙来搀扶的一瞬间;他们的右后方,一位红军指挥员倒在了草地上,手里还紧紧地抓着拐杖,下意识地要凭着这根拐杖站起,但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已经是不可能了,旁边两位战士竭尽全力想扶起他??不远处两位拖着担架的战士正朝他们跑来。画面右前方的红军战士脸上缠着绷带,左手拄着木棍,右手扶着挎在腋下的步枪,身后背着大刀和斗笠,举步蹒跚;他身旁一位相貌清秀的年轻女战士背着负伤的战友,目视前方,伤员两臂无力地环在女战士的颈前,一只手却死死地抓住步枪带子;后面戴着斗笠的战士托着伤员的腰,在他左侧的小战士拉着马缰绳,枣红马负着辎重艰难地前行??中远处队伍蜿蜒行进,形成了一个变体的S形,剪影式的艺术效果,构成了整体的空间。李明避免了肖像画式的简单人物组合,在对人物面部形象刻画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物的动势和肢体语言的塑造,即使中远处的人物在画面中也各具动势,这样就凸显了画面的张力和韵律感,使画面空间得以扩展,气韵贯通,意味绵长,既有叙事诗的意蕴,又富有雕塑作品的力度。
  在中国画本体语言的运用上,李明以内容的表达为终极目标,追求整体的画面效果,他采用了大笔触的皴擦技巧,这既是造型的手段,又是创作个性的显现。他注重笔痕墨迹的浑厚和层次感,墨色富有浓淡干湿的变化,线条挺拔有力,极有弹性。为了体现细微的块面关系,他散锋用笔,勾画人物的衣纹褶皱和凝结在衣服上的霜雪??总之,为了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他施以了“迁想妙得”的手段,当然,这里不排除手段的实验性。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明显的实验性笔墨传达,才使作品不流于一般,为他日后的创作做了丰厚的铺垫和积累。另外,在创作中李明借用了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艺术语汇。他把色彩统一在灰绿色的基调之上,画面萌生出一层淡淡的忧伤,但更多流露出的是拨云见日的希望和憧憬,是艰苦岁月中对“早春”的企盼和对生命的渴求,这正是对乐观主义精神和未来革命胜利的暗示。在画面的最前方,是几簇绿草和绽开的野花,这是生命的象征,和左上方的两处坟包相对应,昭示出长眠在草地上的红军战士,他们的牺牲正是为了光明幸福的明天,他们虽然没能走出草地,但是他们的生命,他们的革命精神有如这绿草和山花一样,将“春风吹又生”,永不衰败。
  李明调动多种绘画语言和技法施加在画面之上,采用了宏大场面和局部特写的巧妙结合及夸张的表现,在作品中以“逝者如斯夫”的感情色彩与画面人物对话,同时,透过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引领观者穿越时空隧道去体悟历史的真实和史诗的雄壮。《过草地》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似乎也正在于此。
  李明的这次创作是成功的,他的作品得到了关东画派老一辈画家和北京专家们的肯定,作为关东画派新生代的中坚画家,他将在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道路上,撷取更为丰硕的果实。
 
友情链接: 翟纯水官方网站 廉奉公官方网站 董叔我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