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明,1963年出生,辽宁营口人。198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2014年成为田黎明工作室助教.现在沈阳书画院创研部主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辽宁美术创作院副院长、沈阳书画院创研部主任,沈阳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多幅作品在国家级重点美术刊物上发表。   1990年开始致力于王旋律人物画创作。作品《黎明的山花》获九·一八全国美展奖金;《长城勇士》获全国美展铜奖;《恋》人选国第八也美展;《沂蒙曙光》获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扫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优秀奖作品;《深秋时节》入选全国第二届花鸟大展获佳奖;《血肉长城》入选关东画展;《鱼水情深》入选心系汶川全国美术作品特展;《神通兄弟》参加国中艺术研究院《为农民工造像》邀请展;《秋天的歌》入选建军七十五周年全军美展。   2006年受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邀请,创作党中央主体画《长征组画系列——过草地、血溅湘江、飞夺泸定桥》,三幅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2006年,被沈阳市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家。   2010年,加入田黎明工作室作为访问学者创作学习至今。 联系方式:13898878686 详细
作品
李明作品
李明作品
李明作品
李明作品
李明作品
李明作品
艺术家评论
评论文章
大时代大创作大担当---从李明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说起
  有名家论曰:人物画家李明是一位有很强造型能力和创作能力的画家(田黎明),还是一位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的歌者。李明的中国画创作素来以人物画著称,尤擅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其《长征组画》(血染湘江、飞夺泸定桥和过草地)《黎明的山花》《沂蒙曙光》《血肉长城》《秋天的歌》《神通兄弟》等多件力作接连产生震撼的社会效应和深远影响。冯远、刘大为、田黎明、何家英,还有一位资深美术评论家对李明的主题性创作赞美、激赏有加,更是给李明先生很大助力。除了掌控画面的能力,他还有一种永不停歇的热情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如李明自言:“用一生的代价去完成这些题材的作品。而每当完成一项主题创作后,无论对自己的心理和思想,还是境界和情感,都是一次历练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号召文艺工作者,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筋骨”是指作品的思想立场,“道德”是指作品的价值追求,“温度”是指作品的情感蕴含。三者相加,就是文艺的力量。文艺的力量来自哪里?分明来自大时代、大创作、大担当。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魂。一位有使命感、有责任感的画家,在宣纸上挥洒的,应是对人民的情感,对历史和时代的讴歌。艺术家既要有凌云之志,又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正确地坚持艺术价值的判断,用艺术表达中国文化精神,响亮回应时代的风雨雷鸣。
  响亮回应时代的风雨雷鸣,必须清醒认识“大时代”。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壮阔时代,是一个立异标新、变革深刻的非凡时代,是一个人人出彩、奋发奋进的英雄时代。文艺与时代紧密相连。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往往以文艺为发端。但凡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时代的先觉者、先倡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时代是文艺家的好时代,也是文艺创作的黄金时代。历史变化是如此深刻,社会进步是如此巨大,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这既是当代中国的宝贵财富,也给当代文艺提供了无尽的矿藏。
  响亮回应时代的风雨雷鸣,亦须深刻理解“大时代需要大创作”。李明对于《长征组画》一系列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这源于他对革命传统的崇敬和感动。李明在笔墨、造型,以及画面图式构成上力求凸显时代精神,力求与内在心灵契合,追求学术高端、纯粹且高雅格调,力避“高大全”和标语口号。革命传统不能丢、革命资源不能弃,就是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饱含着战胜一切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一条长征路,蜿蜒万里,从瑞金走到延安,从延安走到北平,从救亡图存走向独立自主,从改革开放走向民族复兴。中国革命历史是鲜活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触摸时代烙印,品味苦难辉煌的大创作,是为了明志,为了传承,更是为了开拓。大创作是代表时代风貌,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当今时代,我们固然需要洞箫牧笛,但更需要黄钟大吕;我们固然需要小桥流水,但更需要宏肆气概;我们固然需要下里巴人,但也需要阳春白雪。应当看到,瓦釜雷鸣、貂续狗尾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大气磅礴、金声玉振才能传之后世。
  响亮回应时代的风雨雷鸣,更须身体力行“大担当”。中国画作为传统民族艺术的瑰宝,以卓然的品格、深厚的积淀、超拔的精神和精妙的技法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绘画形式相比都毫不逊色。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得上“高峰”之作?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成为共识,那就是好作品一定与灵魂有关,它能够触动灵魂、塑造灵魂、涤荡灵魂。文艺精品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梦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彰显文艺的独特价值,尊重艺术规律,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用情、用功、用时间去锤炼作品,生动书写中国精神。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任务着眼,深刻理解和把握文艺工作的使命担当。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大的文明形态的兴起,都必然伴随着文艺的发展高潮。这是历史落在我们肩上的重大使命,这一使命也必然要体现在反映中国前进面貌、抒写人民伟大实践的文艺发展上。文艺作品不仅是创作者个人修为、素养、德行的外化,更应该是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承载和传播。
  大时代、大创作、大担当,大在其精神和表现。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中国古代美术就有“以形写神”,以“神似”为上品的标准,在今天,这个“神”不仅指形象塑造的神韵,更应该是作品整体反映出的精神。好的美术作品应像阳光、清风,应能响亮回应时代的风雨雷鸣。
  
  2015年1月30日
  
  (王华超,笔名文达、文竹君、文泊月。作家、书法家、书画评论家、新闻名专栏撰稿人、央视《子午书简》访谈学者、“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徐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时代潮等刊物发表诗、散文、言论、隨笔2500余篇,出书37部,其代表作为红旗出版社向全国重点推荐的《仰望星空》《迎着太阳生活》等5部。)
 
友情链接: 翟纯水官方网站 廉奉公官方网站 董叔我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