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黄智程,1958年12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受家人影响自幼酷爱绘画,早期在杭州市佛教协会(灵隐寺)任艺术监管,先后进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学习。 详细
作品
野渡
水归沧海意皆深
山缺寸白云奔腾
山居
山静松声远
流泉击石音
艺术家评论
画者何为? ——浅谈审美风尚的变迁对绘画创作的影响——黄智程

画者何为?直到今天也是东西方艺术理论讨论的重点之一,但就中国古代画论而言,绘画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是有其社会功能的,从总体上说是一种审美作用,其中包括审美认识、教育、娱乐作用、调剂作用等等。这些作用既有其独立性,但是又有时融为一体。
绘画具有何种功能或者说目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绘画“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①,这与审美的教育作用通常是相关联的,再认识的基础上继而可以“恶以诫世,善以示后”②。这时绘画的功能更倾向服务于礼教,审美观念也是建立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基础上。甚至对色彩本身也有礼教的规范,不可僭越。以儒道两家为例,儒家提倡把五色定为正色,孔子看重五色中的黑白,认为“白当正白、黑当正黑”。而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反对表面的色彩华丽,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从本质上主张超世绝俗的大宇宙观。
 儒道两家思想对绘画功能的影响,逐渐的分野开来。儒家因入世,关心现实,提出了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能说。③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战乱频仍,干戈扰攘,礼教不讲,宗教因之勃兴,魏晋玄学得以发展,魏晋玄学主要以道家思想为主,推崇《老子》《庄子》《周易》道家因遁世,或自我超脱,提出了绘画为自己的“自娱”功能说,对后世的绘画与理论建树有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人们发现礼教伦理不是唯一的品评标准,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将其转化为“畅神”“卧游”的审美娱乐的作用,绘画也从以儒家思想的德、正为雅,转而追求纯粹审美陶冶的功能。
中唐以来,佛教禅宗盛行,出世思想大兴,从画作和画论上也表现出对清新自然之美的崇尚,北宋文人画运动兴起后,这股思潮再次高涨。到了元代,文人画运动十分盛行,倪云林“写胸中逸气”、“聊以自娱”,极坦率地表白了文人画家对绘画功能的看法,这种自娱的艺术始终成为文人画家修身养生之术。审美的娱乐作用与调剂作用相得益彰。    
至明清,人伦道德不是审美风尚的主题,相应的对主体的修养、学识、情趣的追求渐衍而成风气。清代王昱的《东庄论画》中“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的调剂身心的化学理论成为画家构思作画的前提。
审美风尚的变迁对绘画、绘画理论的发展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同样,理论的衍进影响着审美功能的变化。无论相对客体的认识、教育功能,还是相对主题的娱乐、调剂功能,都包含着其丰富的精神意义与价值,是不可不察的精神财富和美学遗产,对于今天的实践也有极为重大的借鉴作用。     所谓中国画论,是根据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对于中国画的创作(画家作品)、批评、思潮等绘画现象加以总结与升华,概括出一定的规律性,从而形成一定的有内在联系的原理原则。我国历代绘画理论家,多数是书画家或书画鉴藏家,他们生活在各自的时代,皆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自成体系的绘画理论,留下了自己的画论著述。或片言只语,或整篇巨帙,其数量之可观,内容之丰富,可谓浩如烟海,是艺术理论宝库中的一份极其珍贵的美学遗产。
中国画论作为高等院校中国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从20世纪30年代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开始设置的。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这门课首先在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华东艺专的中国画专业中开设,由俞剑华教授任课。60年代初,文化部组织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统一编写教材,由俞剑华教授负责编写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国画论教材,因十年浩劫,教学中止,致使教材的编写工作遭到了破坏。1979年2月,文化部召开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目前各类教材严重缺乏,要求尽快加强教材建设,并制定了《艺术院校专业教材编选计划》,我院拟编写“中国画论”教材的计划,列入其中。斯年,俞剑华教授不幸病故,这一任务,只好由我勉力承担。
前辈学者为了便于后入学习研究中国画论,曾经审择历代画论巨著名篇,佳句卓论,或采整篇,或加摘录,编辑成书者,人们熟知的有余绍宋《画法要录》、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于安澜《画论丛刊》、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修订本《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诸书,这些虽然不是作为教科书而编辑的,但从编写的体例以及内容的选择上,都可以作为编写教材的借鉴。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认真学习俞剑华老师的治学精神,并得到前辈、教授、专家谢海燕、刘汝醴、温肇桐、王伯敏诸先生指授,遵照“古为今用” 的方针,采取了以重理略法为内容的精选原则,节录了从先秦至清代画论著述以及有关文献、题画、民间画诀中最有代表性的名篇精段,按内容不同加以科学分类,综合成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有功能、创作、品评、形神、气韵、意境、风格、流派、继承、避忌、修养诸论;下编为分论,有章法、笔墨、设色、诗画、书画、题款、印章诸论。每论之前作一概括介绍,各段文字后画加以必要的注释、意译或按语,并引用了当今画家、理论家的见解,同时还附有名画插图和辅助读物目录。书前,由著名美术史论家刘汝醴、温肇桐先生作序。书后附录《学习研究中国画论工具书目》及《历代中国画论今人编辑、标点、注释及其研究目净。定名为《中国画论辑要》,1979年由南京艺术学院油印,在美术系各专业多次试用,经反复修改后,1985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其后,多次印刷,畅销不衰。1988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1991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铜奖”。日本著名美术史家远藤光一教授已将它译成日文,于2004年1月由日本ィ才ニト大学出版发行。
复经二十年的中国画论教学实践,又有所悟,将原本《中国画论辑要》作了如下增订: (一)对全书逐一加以校勘,错误处予以订正,缺漏处予以补充。
(二)部分章节之概况介绍作了改写或重写,如《功能论》、《笔墨论》。
(三)于《总论》中增加了《画道论》,并列其首。
(四)名画插图增加了三分之一。
(五)在《附录》中,增加了1985年以后出版发表的学习研究中国画论工具书目及历代中国画论今人编辑、标点、注释及其研究目。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增订后未必达到完善,敬祈读者不吝指正。
周积寅 2004年3月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时至今日,在消费文化与后殖民文化的冲击下,绘画的功能逐渐从对自我精神的慰藉转向于对他者视觉的刺激,当然商业和市场因素推进了这一进程。正因如此,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对本心的观照就显得弥足珍贵,也是亘古不变的绘画之永恒主题。
注释
①  春秋 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
②  东汉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③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

友情链接: 翟纯水官方网站 廉奉公官方网站 董叔我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