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俱备 气韵悠远
——王幼学山水画序
徐恩存
中国绘画,在写意的精神原则下,极重水墨材质优势的发挥与意象美感的率性表现,以此为前提,在艺术上形成重品味、重格调、重境界的艺术特点;因此,“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在实践过程中,成为不容置疑的理念与法则。
王幼学数十年来专攻写意山水,其作品在“似与不似”的意象之间,传达着生命情调、造化精神与宇宙意识,并显示出特定的形式意味,他的作品坚持在心灵的映照下,表达“物我两忘”的浑然境界;与此同时,王幼学谨遵“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创作理念,深研传统,而又不为传统所囿,力避泥古不化的误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 以自己的笔墨表现世界,通过山水意象符号言说着自我的情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王幼学始终不渝的艺术选择与艺术道路。通过深入生活,提升感性认识的高度与深度。结合画理研究与学习,把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在认知的视界里,形成以“感觉”为特点的写意山水风格、特色。
自九十年代初始,王幼学便开始漫游名山大川,画了难以数记的钢笔速写,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也极大的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胸怀。近几年,他又十余次深入太行山中,对景水墨写生,一方面,掌握并理解自然的规律与本质。另一方面,不断把自己对自然山水的感觉,转换为笔墨结构与笔墨形式,把物性山水转化为心中山水。因此,他创作的山水画皆为胸中丘壑。
画家在理解了艺术规律与艺术本质之后,便获得了精神的高度自由,得以使自己的笔墨语言承载着浓郁的情感,传达着画家对自然、对现实、对人生的感受和体悟。
“画到生时是熟时”,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王幼学时时注意新的发现与新的感受,并在其中形成新的表现形式与手法,使之不受某种固定的套路、风格的影响。这与他自己对中国画艺术本质精神的不断深刻理解有关,更与他的老师孙其峰先生长达二十余年的细心指导分不开。在艺术风格形成上,时时铭记孙老的提醒:“不要求脱太早。急于形成某种风格,反而会禁锢住自己,失去继续探究的信心和勇气。”因此,王幼学在创作中,力求笔笔生发、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把新锐的体悟,清新的诗情、鲜活的感觉,都疑于笔端,在点、线、墨、色的交响与互动中,营造出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和郁勃的生命活力。
从五代、宋元明清至现当代的山水画技法,在王幼学看来,他们只是宝贵的精神资源,是厚积薄发的滋养原素,并不能代替他对世界的认知和表现。所以,王幼学总是带着前人的经验,走进现实与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体验与发现,他的作品之所以焕发出生生不息的魅力和曲折幽深的韵致,全在于他永不疲倦的在“万里路”上的跋涉和“万卷书”里的苦读与求索。
有付出,必有收获。“十年磨一剑”,王幼学在花甲之年收获了累累的艺术硕果,他的作品也日见旷达、厚重,也日见广阔、悠远;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王幼学审时度势,清醒的定位自己,在继承的基础上,更趋向于创新,使自己的艺术在厚积薄发中见出少有的充实。
祝王幼学在艺术之旅上,渐行渐远,攀登新的高峰。
|